每逢佳节胖五斤

4月6日22:10来自Android客户端浙江

楼主

又登央视! 天台人"春天第一口鲜"今年你吃过了吗?






     4 月 6 日,央视《新闻直播间》的镜头聚焦台州天台,将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 —— 草籽炒年糕,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这道被誉为 “春天里的第一口鲜” 的佳肴,瞬间勾起了无数人的味蕾记忆,也让天台美食文化再度成为焦点。在天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草籽炒年糕,吃得还讨要”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生动地道出了草籽炒年糕那令人难以抗拒的美味。柔软的年糕,鲜嫩的草籽,再搭配上咸滋滋的露汁,每一口都是满满的享受,让人吃了一碗,就忍不住想再来第二碗。      这种被大家亲切称为草籽的植物,学名为紫云英,是豆科黄芪属草本植物,常生于海拔 400-3000 米间的山坡、溪边及潮湿处,如今在中国各地广泛栽培 。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是用途广泛。在过去生产队的日子里,每年秋冬季收割晚稻后,便会播下草籽的种子。立春前后,嫩绿的草籽便破土而出,为大地增添一抹生机。那时候,草籽有着两大重要用途:上面鲜嫩的叶子收割后,会被运往生产队牧场的草池贮藏,成为猪的优质饲料;而下面的根部则会被翻耕入土,化作稻田肥沃的肥料。当然,生产队也会特意留出几亩地专门用于草籽种的培育,待草籽成熟变老,收割后放在打稻谷的木桶里,用木棍轻轻划下种子,留作来年播种。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都靠着养猪、羊、兔以及鸡鸭等作为重要的副业收入来源。尤其是养猪,意义更为重大。向国家出售一只猪,便能获得一张宝贵的饲料票,凭借它可以平价购买几十斤粮食。生产队还会划分一块饲料地,供家庭种植饲料作物。这对于解决一家人的吃饭穿衣、改善生活质量来说,是极为有效的途径。正因如此,家家户户都格外用心经营自留地,精心打理家庭畜牧业。而对于那时的孩子们来说,每天放学后和星期天,割猪草便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由于割青草的人众多,家附近道路旁的青草很快就被割得光溜溜的。无奈之下,大家只能前往田边地角寻找青草。但生产队有着严格规定,禁止私自进入田地间割草,还专门派了专人看管。这些被选派看管山田地的人,往往面容严肃,手段强硬,有的背着猎枪,有的腰间别着柴刀。大人们见了都避之不及,更别说我们这些小孩子了,每次碰到他们,简直吓得魂飞魄散。      然而,家里大人的期望以及孩子们贪玩的天性,都驱使着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割满一篮青草。此时,那大片盛长草籽的田地,便成了难以抵挡的诱惑。我们绞尽脑汁,偷偷潜入草籽田底偷割青草,顺带割上几把鲜嫩的草籽。若是遇到较为隐蔽的山湾头田,更是会迅速行动,不一会儿,就能收获满满一篮青草和草籽,满心欢喜地带回家。      母亲烧草籽炒年糕,在每年的春天里,也不过一两次。她会仔细地从割来的草籽里挑选出嫩头,洗净后切断,与年糕片一起放入菜籽油或猪油锅翻炒。刹那间,香喷喷的气味便弥漫开来,瞬间勾起人的食欲,让人欲罢不能。不过在当年,大家看重草籽炒年糕里的年糕,毕竟在粮食紧张的时期,填饱肚子是首要大事。而如今,人们再次品尝草籽炒年糕,更多是为了追寻草籽那原始的鲜美滋味。      那时候的春天,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不仅仅是播种带来的丰收希望,更是因为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各种植物从泥土的缝隙中奋力生长,春笋、荠菜、马兰头、野葱等野菜,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为人们带来地地道道属于春天的鲜嫩滋味。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走在乡野的田埂上,已很难寻觅到草籽的踪影。或许,只能在市场的摊头偶尔发现它们的身影。但草籽炒年糕这道美食,却如同一条纽带,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承载着人们对春天的期盼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      这道美味的制作者范碧军,是一位在美食传承领域熠熠生辉的人物。1983 年出生的她,不仅是天台县妇联执委,更是 “天台记忆” 餐厅的主理人。作为美食传承人,范碧军始终在探索与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自 2018 年起,她便在各类美食赛事中崭露头角,先后荣获浙江省妇联举办的美食厨娘秀活动特色风味奖、“妈妈的味道” 民间巧女秀优胜奖等多个奖项。她的努力与坚持,不仅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也让 “天台记忆” 餐厅声名远扬,该餐厅被评为浙江省 “百县千碗” 示范店。在范碧军的精心经营下,“天台记忆” 餐厅成为传播天台美食文化的重要窗口,而草籽炒年糕这道充满春日气息的美食,更是借助央视的平台,让更多人领略到天台美食的独特魅力,开启了一场舌尖上的春日旅行。
浏览量:1120 [删除]
3 分享到
分享
评论
发帖客服举报APP下载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即可下载

第一时间知晓本地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