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镇】第十二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平桥镇上庞村上庞庵古戏台修缮工程招标公告
建筑面积约34.3平方米,柱子为石柱,其余为木结构,后侧与大殿相连接。工程内容包括戏台台基下水泥地面凿除,铺贴老石板地面;戏台格栅、木地板更换;更换残损、霉烂的梁、仿、桁条及斗拱;补配缺失的花板;拆除原有屋面,更换瓦片、望砖、杉木椽等。预算审核价格478295元。
【平桥镇】第十二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平桥镇上庞村上庞庵古戏台修缮工程中标候选人公示
来源:天台县人民政府网站
☞延伸阅读
【乡●愁】走进天台"庞姓"重要聚居地, 听听"一根棕榈绳"传奇故事!
平桥镇上庞村,地处始丰溪中游南岸,东有下曹山,南有紫凝山,西为马鞍山,北有始丰溪。四周地势平缓。该村古属祥鸾乡二十四都,村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有7个自然村,4000多人,其中有5个自然村是清一色的“庞”姓。据《庞氏宗谱》记载,北宋祥符三年(1010),庞氏东林派族人由大路庞迁此发族。村在大路庞之上,故称“上庞”。至今已经成为有1000多年历史。
上庞村曾是东林乡政府所在地,现属天台县平桥镇,现为东林办事处驻地,与镇政府1公里,距县城17公里。村南至紫凝的公路旁,有一座“岳公纪念堂”。始建1776年,为纪念明嘉靖年间时任县令岳如有、上庞村先人庞原积从始丰溪开渠引流,造福一方而建。该村手工业历代发达。特别是棕榈丝加工业,早在解放以前,就远近闻名。村里人编蓑衣的、穿棕棚的工匠很多。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该村开始用棕榈丝加工“海带绳”,产销两旺,家家户户参与,上庞村因“海带绳”而成为勤劳致富的典型。
早年,始丰溪发大水,村庄是汪洋一片。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游建了里石门水库,始丰溪两岸筑坝,才免除了水淹之苦。上庞村曾是东林乡政府所在地,后并入平桥镇,现为东林办事处驻地。村南至紫凝山的公路旁,有一座为纪念明代邑令岳如有而建的“岳公祠”,岳如有带领村民在此开凿二十余里长的“砩”,灌溉上千亩的良田。上庞村历代以手工业出名,特别是棕榈丝加工业,早在解放以前,就远近闻名。村里人编蓑衣的、穿棕棚的工匠很多。较为著名的棕棚工匠有“小佬”、庞清棪等,据说“小佬”左手、右手均可串线,技艺高超。当时“穿蓑衣”的工匠有庞水广、庞宪溪,五六天即可穿好一件蓑衣。
棕榈丝加工,是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棕榈丝源自棕榈树,这是一种茎直立,不分枝的植物,为叶鞘形成的棕衣所包,其棕衣是制作棕绳、蓑衣、棕棚床的原材料。用棕榈丝加工成软硬件适中的棕棚床,使人们脱离板床,堪称人类睡眠史上的一次“革命”。2008年,天台的“棕榈丝加工技艺”列入台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村里的棕棚工匠还有庞正瑶、庞正川、庞忠良、庞学云,庞茂法、庞子庆等,都是家庭作坊,制作的棕棚床,有的是人家订做,也有的用拖拉机运至磐安县方前镇、或是平桥镇出售。
1975年,该村开始由传统的打棕棚绳,延伸到“海带绳”加工,从而,上庞村的“海带绳”也名声大振。当时,村里办起了“上三棕绳厂”。从云南、贵州等地采购棕榈线,运回村分给农户加工,厂里负责验收。海带绳由销往宁波,开始扩展到青岛、烟台、大连、威海等地。上庞村家家户户加工海带绳,成为勤劳致富的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沿海各地发展海带产业,需求量大增,加工业从集体转向个体。村民开始自己外出签合同、接业务,办海带绳加工厂。上庞村以至于周边的村庄,也加入海带绳加工的行列。有的干脆将海带绳加工厂办到威海、大连等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庞村的海带绳加工走下坡路。一是海带种植需求减少。二是沿海各地自办海带绳加工业,来上庞的订货量税减,目前,村里还有5家海带绳加工厂,原料也由原来的纯棕榈丝,改为棕榈丝、旧棉丝、旧尼龙丝等,厂里工人按件计酬,主要销往山东、辽宁沿海,海带绳的产量和价格,随着海带生产的起伏而波动。一根普通的棕榈绳,将上庞村的过去和现在连在了一起。纯朴而勤劳的上庞村村民,在时代的大潮中,敏锐地捕捉到传统技艺与市场的需求,使古老的技艺给村民带来新的财富。
延伸来源:风雅天台、牛哥地接旅拍
原标题:【乡●愁】走进天台"庞姓"重要聚居地, 听听"一根棕榈绳"传奇故事!